本報記者 部國華
《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和《中國青少年足球改革發展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加強青少年后備人才培養,完善青少年足球競賽體系。在此背景下,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共同推出全國青少年三大球運動會,推動三大球從娃娃抓起,發揮競賽杠桿作用,厚植三大球后備人才基礎。
去年全國首屆青少年三大球運動會,濰坊市培養輸送21名運動員參加男排、女排、男足、女足、男籃比賽,展現了強大的綜合實力。濰坊厚積薄發的秘訣是什么?
深耕沃土 選好苗子精心栽培
濰坊市以當地體育運動學校為依托,大力發展青少年三大球。怎樣培養出優秀的體育苗子?濰坊市體育運動學校男子排球隊主教練孫華有自己的育人經——要想種出好果子,就得先選出好種子。孫華指著場上訓練的排球小將說:“這些孩子是我們從大批孩子里一個個選拔出來的。”目前在校的男排運動員年齡小的僅10歲,大的不到17歲。“排球項目在身高等方面有硬性要求,我們每年到各學校選拔符合條件的學生,做學生和家長的工作。近年也有主動報名的,但要看條件符不符合要求。”孫華介紹,有的年份能選拔到兩三個,有的可能只能選拔到一個。
孫華說,除了運動員本身是具有天賦的好苗子,他們對運動員的管理、訓練也非常嚴格,“孩子們從小養成了好習慣,吃苦耐勞,技術基礎扎實,到了大賽從來不掉鏈子。”得益于后備人才挖掘和多元化培養,近年來,濰坊競技體育碩果累累,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賽事助力 打通向上生長通道
濰坊不僅為好苗子提供沃土,還為他們打通了向上生長的通道,一個個運動新星從這里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足球隊教練員王麗現在正帶隊在廣西北海訓練。她欣喜地說,過去幾年,青少年賽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賽事給孩子們鋪了一條更順暢的道路,讓他們可以更快地通過比賽的舞臺實現夢想。
結合本地實際,濰坊市構建了“以市級年度錦標賽、中小學生體育聯賽為龍頭,市三大球聯賽為基礎,其他賽事為補充”的競賽體系,搭建體育后備人才培育平臺,以賽促訓、以賽選材。
2024年濰坊市錦標賽共設置田徑、足球、籃球、排球、游泳、乒乓球等27個大項、855個小項,全市近6000人參賽;濰坊市中小學生體育聯賽僅三大球項目參賽隊伍就達到132支,參賽運動員2208人;濰坊市三大球聯賽已連續開展10屆,涵蓋小學、初中、高中及市級聯賽,每年參賽隊伍超300支,參與人數突破5000人;每年舉辦國際青少年足球邀請賽、籃球名校挑戰賽等活動50項以上,促進技術交流與文化融合;2024年,開展“奔跑吧·少年”兒童青少年主題健身活動376場次,惠及人數達14.8萬,規模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近年來,濰坊還比照國內國際重點賽事,重點發展競技體育,精心打造了一批大型品牌賽事,目前已先后成功打造CFA中國之隊·濰坊國際青年女足錦標賽、“魯能·濰坊杯”國際青年足球邀請賽、峽山國際鄉野馬拉松等30余項品牌賽事,基本實現了“天天有活動,月月有精彩,全年不斷線”。同時,還承辦了全運會帆船、帆板、排球等數十項省級以上比賽,計劃今年全年舉辦省級以上比賽60項以上。
濰坊堅持把省運會作為第一競賽杠桿,以年度錦標賽、中小學體育聯賽為輔助,項目設置與奧運會、全運會接軌,引導加強項目布局、組建青少年運動隊。
豐富完善的青少年競賽體系能夠幫助青少年運動員提升競技實力,有利于發現優秀苗子。
體教融合 形成成熟培養模式
“競技體育出彩,后備力量培養是關鍵。”濰坊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該市立足建設體育強市,科學規劃項目布局,深化創新體教融合,形成了“以市體校為龍頭,各級學校業余訓練隊伍為基礎,體育俱樂部和社會團體為補充”的濰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以及體系完善的選材、訓練、輸送體教融合辦學網絡,同時打造了中長跑、女子舉重、自行車、皮劃艇、排球、體操、手球等一批在全省領先、全國知名的重點拳頭項目。
通過加強與中小學深度合作,在濰坊一中、濰坊中學、奎文區新華中學、高新區實驗學校等中小學成立訓練基地。近年來,在濰坊中學、濰坊市第七中學等學校,每年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數不勝數。濰坊體校與教育部門共同構建人才培養輸送通道,實現教育資源與體育資源有機整合,共同推動體教融合工作。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濰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儲備數量和質量,還為有體育特長的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與上升通道。
“目前,市縣兩級在訓運動員4200人,涵蓋項目32個,其中市級體校1856人。突出市級體校龍頭作用,推進‘訓科醫管’一體化發展,全過程抓好后備人才培養,確保優秀體育苗子選得進、留得住、送得出。”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濰坊體育將加速構建和完善青少年體育競賽的制度框架,踏實做好每個年齡段的人才培養,全面提升競技水平。
審核:張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