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設施的加速建設破解“健身去哪兒”難題。
本報記者 張小可文/圖
清晨6點,洛陽市洛龍區尚賢苑社區健身中心的大門剛打開,就有居民陸續涌入。三樓的乒乓球場地很快響起清脆的擊球聲。這個由舊廠房改造的社區體育公園,成為“國球進社區”“國球進公園”破解“健身去哪兒”難題的生動案例。
近年來,體育總局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通過全民健身部級聯席會制度,持續推動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建設。洛陽作為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以“國球兩進”為抓手,將乒乓球運動與社區治理、教育普及深度融合,推動“15分鐘健身圈”升級成“10分鐘健身圈”,讓全民健身場地從“有沒有”邁向“優不優”。
從“有場地”到“有溫度”
“365元年卡,一天一塊錢,比其他健身房便宜多了!打乒乓球的人真多,球臺常常供不應求。”在尚賢苑社區健身中心鍛煉的徐先生道出了這里的人氣密碼。親民的價格與多元的設施,成為“10分鐘健身圈”的核心。
曾幾何時,健身場地不足是洛陽群眾反映集中的民生難題。為尋求破解之道,在洛陽市委、市政府的推動下,洛陽市體育局創新“四個結合”建設思路,把城市閑置空間變成群眾家門口的健身樂園。
所謂“四個結合”思路,即結合城市規劃科學布局新建點位、結合新建居住小區配套健身設施、結合老舊廠房和閑置物業改造提升、結合城市風貌推進“金角銀邊”與綠地游園復合利用。
盤活空間只是第一步,如何讓設施精準匹配群眾需求,成為重中之重。洛陽探索構建“片區、社區、小區”三級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通過差異化定位、分層化布局,精準匹配不同群體的健身需求,讓全民健身服務真正覆蓋全民、服務全民。
在運營層面,洛陽創新采用“雙軌并進”模式。一方面,積極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在確保公益性的基礎上,通過開展體育健身與健康指導的增值服務,以及文化餐飲等消費性經營活動增加收益。另一方面,政府出臺《社區體育公園運營考核獎補資金管理辦法》,通過對體育公園的運營效果和群眾滿意度考核情況,對運營主體按照13萬元、8萬元兩個檔次的標準進行運營補貼,有效彌補運營主體,幫助其持續、健康發展。
從“四個結合”盤活空間,到“三級體系”精準服務,再到“雙軌運營”保障長效,洛陽實現了全民健身覆蓋全民、服務全民、造福全民的初心。截至2024年底,洛陽共建成280個社區體育公園,為全市增加體育運動場地80多萬平方米,輻射400多個社區,為近200萬居民健身鍛煉提供了便利條件。
從“國球進校園”到“體育育人”
“打乒乓球讓我感到快樂。我不僅在學校的社團課上打,回家后還常在院子里的球臺上和姐姐一起打。”9歲的師梓瑄練習乒乓球已經1年,這項運動就像她親密的朋友。
平樂鎮中心小學是一所始建于1918年的六年制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多為留守兒童,是洛陽市乒乓球協會多年定點幫扶的學校之一。學校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通過引導他們打乒乓球強身健體、豐富課余生活。隨著學員增加,學校有意將禮堂改建為專業乒乓球訓練館,但面臨資金短缺等問題。得知情況后,洛陽市乒協迅速開展愛心捐建,通過募捐籌措資金、采購建材,完成墻面噴漆、添置遮光窗簾、改造燈光電路、鋪設地膠等工作,購置14套室內標準乒乓球臺助力球館建成投入使用,還定期開展志愿教學服務。像這樣開展志愿教學服務的學校,在洛陽還有很多。
洛陽市乒協秘書長王偉在參與志愿活動期間,發現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鄉村學校有不少孩子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身邊。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走出過大山,缺乏獨自面對外界的勇氣。當邀請這些孩子打乒乓球時,他們往往很膽怯。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耐心引導。當看到他們拿起球拍與我們交流、打球,臉上露出笑容時,我真切地感受到,其意義遠勝于乒乓球教學。”
從“健身場”到“社交圈”
盛夏的一個夜晚,洛龍區上陽社區體育公園王城大橋下的乒乓球場熱度依舊。盡管暑氣尚未消散,但這里卻因一場特殊的培訓熱鬧非凡。洛陽市乒協選派國家級裁判員耿潔,為乒乓球愛好者帶來專業裁判培訓課。
作為當地乒乓球愛好者的樂園,這里的12張球臺每天會吸引200至300人打球。志愿者李艷介紹:“早上5點就有居民來練球,深夜還有人意猶未盡。我們看著大家從陌生到熟悉,因球結緣成了朋友,心里特別暖。”如今,這片場地成為網紅打卡地,常有外地愛好者專程來挑戰,當地球友總會熱情接待,以球會友的氛圍愈發濃厚。
本次培訓正是響應“國球兩進”的具體行動,不僅提升基層賽事規范,還通過專業指導讓鄰里間的乒乓球交流更具活力。隨著“國球兩進”深入推進,這個網紅球場既是運動健身場所,也是鄰里心靈相通的橋梁。
洛陽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趙紅飛表示,社區體育公園建設與“國球兩進”工作的推進,既是洛陽落實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部署的實際行動,也是古都以體育為筆,書寫民生福祉的生動實踐。洛陽市體育局始終“以人民為中心”,讓體育設施扎根群眾身邊、服務精準對接需求。這無疑是破解“健身去哪兒”難題的良方,切實讓全民健身成為造福全民的幸福工程。
審核:張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