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軋學超
近年來,海南以自貿港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憑借2000多公里海岸線、豐富內河湖泊資源,海南形成了以帆船、沖浪、潛水為核心的水上運動產業,培育出萬寧日月灣國家沖浪基地等標桿項目,建成14家國家級基地服務國家隊訓練與大眾需求。如今,海南正通過高位推動、跨部門協同,系統性破解難題,全力釋放產業潛力,加快構建國際水上運動目的地,為自貿港注入新活力。
發展根基漸穩 短板仍待補齊
海南水上運動的版圖已在全域鋪開,35類項目扎根17個市縣的42個點位。從萬寧日月灣的沖浪板劃破浪花,到五指山紅峽谷的漂流艇穿梭峽谷;從海口帆船基地的白帆映著藍天,到陵水分界洲島的潛水探索海底,“海域競技、內河休閑、湖泊體驗”的立體圖景已然成形。日月灣每年吸引著全球沖浪愛好者前來打卡,三亞后海的潛水、摩托艇項目年接待量超百萬,就連定安南麗湖的槳板、屯昌木色湖的垂釣,也成了周邊群眾周末休閑的新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14家國家級基地構筑起專業保障的堅實后盾,海口帆船帆板基地常年為國家隊訓練“護航”,萬寧的沖浪、潛水基地承辦賽事與游客體驗兩不誤,三亞在建的四大基地將很快解鎖更多水上運動新場景。這些基地不僅是專業選手的訓練場,更是賽事經濟的“發動機”,中國帆船帆板錦標賽、全國沖浪錦標賽等賽事的落地,既提升了海南的國際關注度,也讓普通游客有機會近距離感受運動的魅力。
快速發展中也藏著“成長的煩惱”。海南東部沿海項目扎堆,日月灣幾公里內擠著十多家沖浪俱樂部,同質化競爭難以避免;中西部雖有紅峽谷漂流這樣的好資源,卻因項目單一、配套不足難以形成持續吸引力;在設施建設和人才利用方面也有不足,這些都成了發展的“絆腳石”。
靶向破題 提質升級正當時
針對發展中的痛點,海南正從政策、布局、設施等多個維度系統發力。多部門聯手制定專項支持政策,土地、用海、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措施將向水上運動傾斜。相關部門還將定期“碰頭”解決難題,讓水域開發、賽事審批等環節的流程更順暢,而萬寧、三亞試點的“負面清單+承諾制”,更可能讓開沖浪俱樂部的審批像點外賣一樣方便。
為打破“東熱西冷”的格局,全域布局調整正在推進。東部將走“做精”路線,對日月灣、后海的俱樂部進行“品質認證”,淘汰一批低端項目,騰出空間發展高端賽事和裝備研發;中西部則側重“激活”,把五指山的漂流、南麗湖的槳板打造成“一縣一品”,再配上旅游專線,吸引看完東部比賽的游客,去中西部體驗不一樣的樂趣。
與此同時,設施和人才建設也在同步“加碼”。日月灣、神州半島的基地將裝上“智慧大腦”,實時更新潮汐、人流數據以保障運動安全;南麗湖、萬泉河等大眾區域會增設更衣室、急救站,提升體驗舒適度。此外,海南當地人才培育也有新舉措,中小學將開設水上運動課,每年選100名好苗子重點培養。國際教練團隊將前來“傳經”,北京體育大學還會合作培養賽事運營、運動康復等專業人才,讓水上運動的服務更專業、體驗更安心。
審核:張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