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宸 傅瀟雯
夏季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對人們進行體育運動來說是個挑戰。在夏季究竟該如何科學、安全運動,多位專家給出了專業建議。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運動康復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漓提示:“補充水分、散熱降溫、控制時間,是運動中三項需特別注意的保護措施。”
在三項保護措施中,“補水”是人在高溫天氣下運動時最重要的一環。張漓建議,運動愛好者可以從運動開始,每10分鐘到15分鐘,喝100毫升到200毫升的水,同時應注意飲水的溫度適宜,10到20攝氏度的涼水,既不至于讓毛細血管快速收縮,還能保證有一定血液接觸到對應的溫度,進而達到相對快的降溫效果,“運動前中后期都要補水,不要只喝純水,低滲或等滲的糖鹽水是最容易被人體吸收的——用不到1%的鹽,再加不超過5%的葡萄糖來配糖鹽水,既給身體補充一定的鹽分,又給身體補充一定的能量。”
對于人在高溫天氣下運動后,如何從緊張的精神狀態下科學、快速地降溫,張漓對“是否可以進行冷水浴”做出解釋,運動愛好者可以在能適應的低溫和覺得比較舒服的高溫之間淋浴五六個循環,由此比較快地讓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迷走神經的興奮性提高,然后進入恢復狀態。“每個人身體狀況和適應能力不同,冷熱水浴雖然是有效的降溫方法,但是否適合自身還需謹慎選擇。”
此外,在運動后要給身體留下足夠的修復時間,因此要控制好運動時間——高溫天氣下的鍛煉時長最多不超過兩小時,1至1.5個小時相對更好,“人的競技能力獲得一方面是在訓練過程中,另一方面是在恢復過程中。要設置適宜的運動規劃,訓練的時候狀態是往下走的,恢復的時候狀態往上走,恢復做得越好,從每次訓練當中獲得的收獲就越大。”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李友山從中醫角度給夏季運動的人們提出建議。“運動時應避免大量出汗導致損耗陽氣。”李友山說,出汗是我們人體自然調節體溫的一個方式,消耗的是水分和電解質,對脂肪其實并沒有消耗,運動后通過補水,體重自然就會恢復。如果為了減肥而刻意劇烈運動,導致大汗淋漓,容易出現“氣隨津脫”,比如乏力、懶言、心慌等氣虛的癥狀,對身體十分不利。
對于中老年人而言,夏季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會有所增加,此時運動需要格外關注運動健康,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主任醫師吉訓明建議,夏天老年人要保持足夠的睡眠,中午適當休息,時間不要太長,20分鐘為宜。“每天要保持適量運動,最好在早晚氣溫較適宜的時間進行,運動的形式以太極拳、八段錦這些比較舒緩的運動為宜,不要過度出汗,以微出汗為度,或者心率不要超過每分鐘110次。”吉訓明說。
審核:張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