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 蕾
清晨的浙江紹興塔山街道文化廣場,數十位銀發老人正隨著口令舉起啞鈴,動作精準而規范。指導者是71歲仍精神矍鑠的王柏根,這位恢復高考后杭州大學體育系的首屆畢業生,用四十余年光陰,完成了從體育教師到老年健身領路人的華麗轉身。
1982年,文理兼優的王柏根放棄留校機會,扎根紹興一中體育教研組三十余年,培養出數十名國家二級運動員。擔任副校長期間,他大力推行“每天一節體育課”的理念,成為浙江省體育名師培養人選。2014年退休時,面對返聘邀請,他毅然投身老年體育事業:“看到老同事們佝僂的背影,我知道有更緊迫的事業在召喚。”此后,他先后擔任紹興市老年人體育協會副秘書長、秘書長、副主席等職務,他主導組織省市級老年體育賽事和培訓活動超300場次,推動老年健身工作走向制度化、規范化。
2019年的一次骨密度檢測結果,成為他深耕老年健身事業的關鍵動力——參與門球運動的老年人中,36%存在骨質疏松問題。“單純有氧運動還不夠,必須加入抗阻訓練。”他認為,肌肉力量衰退是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經過半年醫學調研,他研發出國內首套《老年人啞鈴抗阻訓練指南》,包含16個分解動作。在塔山街道的首場推廣會上,72歲的張大爺完成第三組“坐姿推舉”后激動地說:“十年了,我這肩膀第一次抬這么高!”
“啞鈴操并非青年專屬,實為老年剛需!”王柏根常說,“啞鈴操練在當下,利在長遠。到75歲時,練與不練,體能差距非常顯著。”他的培訓內容豐富,包含可調啞鈴、彈力帶和自編教材。2023年在嵊泗列島,他巧妙創新,將漁民織網動作融入訓練,用廢舊船纜替代器械,展現了因地制宜的智慧。
五年多來,他奔波于浙江各地,舉辦講座和培訓近30場次,推廣的啞鈴操已被浙江省老體協納入年度培訓交流計劃,累計讓數十萬名老年人受益。這一成功得益于三大創新:構建“理論授課+動作分解+跟練考核”三級培訓機制,培養基層指導員超1800名。據相關數據統計,持續練習者肌肉量年均增長3.2%,跌倒風險驟降41%;創編的《啞鈴健身操》教學視頻在“浙里辦”App點擊量突破200萬次。
2024年重陽節,在紹興奧體中心,3000名銀發族在王柏根的組織下齊練啞鈴操。伴著《歌唱祖國》的旋律,大家手舉啞鈴整齊劃一,氣勢磅礴。臺下,剛獲評“浙江省銀發健身達人”的王柏根卻在角落調試音響。他謙遜地說:“主角,永遠是這些重煥活力的老伙伴們。”
如今,71歲的他每周三的社區義診從未間斷,每月平均兩次下鄉培訓,每年修訂訓練手冊。他的手機相冊里,珍藏著上千張老人健身的照片,其中94歲的諸暨王阿婆經過兩年啞鈴訓練,骨密度從危險的-3.2顯著提升至-1.8。2025年,在浙江省“銀發體育宣傳之星”頒獎臺上,王柏根展示了一組數據:紹興老年健身人口占比從2014年的12%躍升至67%,同期老年醫療支出下降18%。
“我想做的,就是讓更多人享受運動的益處,把健康的權利還給歲月。”王柏根用四十余年的堅守踐行著這句承諾。那一副副啞鈴,正是他與浙江數十萬銀發族共同托起的“青春力量”,在歲月長河中閃耀著永不褪色的光芒。
審核:張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