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 旸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近日,國家衛健委聯合教育部、體育總局、國家中醫藥局等16個部門啟動了“體重管理年”活動,提高全民的體重管理意識,提升體重管理效能,推動部分人群體重異常狀況的改善。6月26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司局、單位負責同志介紹加強體重管理、促進群眾健康有關情況,大家一致認為,科學鍛煉在保持合理體重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住嘴、邁開腿”更要“能健身、會健身、健好身”。
運動減重理念先行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需要科學。科學健身加合理膳食是體重控制的有效方法,但科學健身的前提是理念科學,首先需要破解運動減重過程中的一些錯誤觀念。
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國民體質與科學健身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徐建方在發布會上介紹,這些錯誤觀念中首當其沖的是只有體重下降才是減肥有效果的表現。實際上人體肌肉的密度相對較大,而脂肪的密度則很小,就同樣體積的肌肉和脂肪而言,前者重量大概是后者的1.4倍。因此,在運動減肥的過程中,很有可能體重未發生明顯變化,但身體成分得到了優化。“大家完全沒必要為了體重沒下降而焦慮,其實身體正在一點點變好。”
腹部脂肪堆積不美觀,會誘發高血壓、高血糖及心腦血管等疾病。“這就引發了另一種錯誤觀念,就是想通過局部減肥將肚子上的脂肪減下去。可大多數運動減肥的實踐表明,脂肪的消耗是全身性的,即便是局部運動也不能減去特定部位的脂肪。”徐建方表示,但他同時強調,局部減肥雖不可行,卻可以通過特定部位的力量鍛煉做到局部增肌,幫助塑造良好的形體,比如,可以通過卷腹運動強化腹肌,提高腹部肌肉的耐力和力量,減脂的同時能塑形。
能健身、會健身、健好身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體育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二級巡視員楊敏表示,體育總局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會同各級政府和體育部門保障群眾開展全民健身,幫助大家在“管住嘴、邁開腿”的同時,也要“能健身、會健身、健好身”。
據介紹,體育總局以大力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確保群眾“能健身”,截至2023年底,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89平方米,“健身去哪兒”難題進一步得到緩解。以科學健身指導確保群眾“會健身”,組織專家學者、優秀運動員、社會體育指導員、全民健身志愿者走進學校、社區、鄉村,將健身知識送到群眾身邊。以更加豐富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供給確保群眾“健好身”,目前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全國全民健身大賽、社區運動會已成為品牌,每年7個全國性全民健身主題示范活動序時開展,“三大球”、群眾冰雪、各類體育協會的群眾賽事活動重點推動,群眾展示健身成果的舞臺更加廣闊。
抓住“健身去哪兒”牛鼻子
全民健身,場地先行。10年前,體育總局啟動了“15分鐘健身圈”建設,在城市社區,確保居民從居住地步行或騎行不超過15分鐘,有可供開展健步走、廣場舞、球類運動等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場地設施。
為此,體育總局會同各級體育部門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持續加大經費投入,支持完善鄉村和邊疆地區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持續補助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不斷完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和配置標準。據統計,“十四五”期間全國計劃新建或改擴建體育公園1900余個、全民健身中心近1400個、縣級公共體育場600余個、健身步道8萬余公里、社會足球場1萬余個、群眾滑冰場超330個、鄉鎮街道全民健身場地器材補短板項目近15000個、智慧健身設施4700多處、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5100多個、數字化升級改造公共體育場館660余個。
數字會說話。眾多數字共同構建起健康的“1”,之后更多的“0”才會更幸福、更有意義。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