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 劍
“要做大做強全民健身事業,讓老百姓受益。”
“因地制宜、對癥下藥、精準施策,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努力把場地設施建在群眾身邊,把賽事活動辦在群眾身邊,把科學健身指導送到群眾身邊,以人民群眾滿不滿意為評價標準,把好事辦到群眾身邊,把群眾身邊的事辦好。”
6月16日,在山東日照舉行的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縣交流活動上,“全民”“群眾”成為了與會各方共同關注的關鍵詞。
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區)和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市、區)創建工作是2018年經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批準,國家體育總局在全國開展的一項工作,旨在推動全民健身事業均衡、可持續發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2022年年底,國家體育總局命名了第一批31個模范市縣。2023年,建立了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縣交流機制并首次舉行了交流活動,在日照舉行的本次活動是連續第二年舉辦,來自體育總局群體司、全國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體育行政部門群體處負責同志,第一批模范市縣政府分管領導、體育行政部門有關同志齊聚一堂,總結創建經驗、凝聚思想共識、推動工作開展。
推動形成“大群體”格局
全民健身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尤其需要推動形成“大群體”格局。
大家在交流過程中一致認為,一定要把全民健身事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深刻認識和充分發揮體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綜合價值和多元功能,工作中主動對接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一定要在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發揮好各類議事協調機制的作用,統籌利用發改、財政、規劃、資源、住建等部門力量,宣講全民健身理念,爭取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克服體育部門單打獨斗的問題,形成工作合力。一定要發揮好群團組織、人群體協、行業體協、基層黨組織、網絡健身組織的作用,對他們進行合理引導規范,進一步延伸全民健身工作手臂,解決好“最后一公里”問題。一定要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合理減少參與限制,引導社會資源流向全民健身。
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
全民健身名為“全民”,服務“全民”,聯系千家萬戶,關乎每個人身體健康,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方面,要重點解決“健身去哪兒”問題。著力做實做細,縮小城鄉間差距,特別關注一老一小健身需求,因地制宜配建受群眾歡迎的場地設施,積極推進具備條件的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力量的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方面,要重點解決“人在哪兒”的問題。以“貼近群眾、方便參與、注重安全”為主線,為群眾提供“舉步可就”的賽事活動參與平臺,加大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供給,降低參賽門檻。科學健身指導方面,要重點解決“如何健好身”問題。把各類運動資源、科教資源聚合起來,進行健身方法研究和科學健身指導,主動將科學健身指導送到群眾身邊,積極探索“體衛融合”新模式新路徑,發揮各類基層組織、基層工作者的作用,持續推進常態化體質監測、常態化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掌握當地人民群眾體質情況和全民健身發展新趨勢。
凸顯特色確保安全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地區差異、城鄉差異比較大,全民健身工作不可能千篇一律、齊頭并進,必須從實際出發,走出自己的特色亮點。
通過交流大家認為,全民健身工作開展要統籌考慮地區的均衡性和差異性,從覆蓋更多的人群出發,因地制宜開展工作,為老百姓提供差異化、特色化服務。既提供全民健身普惠公共服務,又根據地方實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具有不同地域特色、人群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動,以各地全民健身活動的特色發展來實現全國范圍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安全是底線,也是紅線。全民健身工作開展同樣需要統籌發展與安全。大家提出,群眾賽事活動本身存在涉及面廣、項目種類多、門檻限制低、參與人群結構復雜、賽事風險差異大、外部影響因素多等特點,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帶來了一些慘痛教訓。一定要強化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以山地越野跑、馬拉松等項目為重點,對體育賽事活動安全易發多發項目開展專項整頓工作。一定要加強排查督導,根據各自相關體育賽事活動統計情況,制定本地督導檢查工作方案,對高風險性重點賽事和地區加強督導檢查,壓實各方責任,守好底線、管好紅線。 (日照6月16日電)
審核: